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上桌吃饭</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京九晚报云阅读&nbsp&nbsp■陈鲁民&nbsp&nbsp2024-11-19</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411/19/9d1edf5001e144ad9b473c913424c60b/7.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1904年初春,湖南举子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4月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p><p> 消息传到他的老家湖南茶陵县,阖家欢乐,张灯结彩,四邻八乡都来祝贺,老太爷满面春风,喜不自禁。得意之余,他郑重其事地对谭延闿的生母说:“从今天起你可以上桌吃饭了。”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谭延闿母子整整奋斗了二十四年。因为他的母亲是小妾,按规矩不能上桌吃饭,只能站在边上伺候老爷太太。自尊心极强的谭延闿,把这视为奇耻大辱,拼命读书发愤,力争出人头地,终于用自己的努力为母亲争到了上桌吃饭的权利。</p><p> 晚清大臣尹继善也有过这样的待遇。他虽是朝廷高官,雍正最倚重的肱骨大臣,但他的母亲是妾,在家里待遇很低,不能上桌吃饭,只能和下人一起在厨房吃饭。每天还要早起晚睡,伺候老爷夫人。尹继善是个大孝子,每每看到这一幕,就心如刀绞,暗自垂泪,可是又毫无办法。最后还是雍正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母因子贵,雍正专门给他的生母授予一品夫人的封号,下令让在京八旗贵妇全部身着正装来此祝贺,又下了一道旨意让尹继善的父亲对小妾下跪叩拜。这样一来,尹继善生母扬眉吐气,地位大大提高,无人再敢小瞧,上桌吃饭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p><p> 这倒不是刻薄寡恩的雍正突然有仁爱之心,特别关爱臣子,而是因为他也是庶出,自己和母亲都受过很多屈辱,所以看到尹继善母子这种情况,就感同身受,不禁动了恻隐之心,自然要出来帮他一把。</p><p> 这些庶出的人子,不仅要为母亲活着时争上桌吃饭的权利,而且要为母亲力争死后哀荣。袁世凯的生母刘氏是一个丫鬟出身的小妾,虽然他贵为中国第一人,炙手可热,权势无人可及,但是他母亲去世后,想和他父亲合葬都不行,他的哥哥坚决反对,搬出家族规矩说事。无奈,袁世凯只好另辟新茔葬母于祖坟之野郊红冢凹。这也成了他一辈子难以释然的憾事。并从此和老家亲戚一刀两断,自己死后也不进祖坟,而是葬于他曾隐居生活过的安阳洹上村。</p><p> 相比较而言,谭延闿为母亲争哀荣就争得很成功。谭母去世时,他已是民国高官,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陆军大元帅,一跺脚半个中国都会震动,可是当他为母亲出殡时,族人却依旧规不让灵柩从大门出,只能从侧门出。一向谦恭有礼好脾气的谭延闿终于爆发了,他躺在母亲的棺椁上大喊:“今天就是我死了,能不能出大门?”族人被他的拼命气势吓坏了,只得老老实实让灵柩出了大门。说实话,他这做派倒很像袁世凯的作风,与他的一向为人不符,可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好好先生关键时刻发一回火,也没什么好奇怪的。</p><p> 当然也有例外。梁启超自己和家人都对“小妾”王桂荃特别好——其实连妾都算不上,因为梁主张一夫一妻制,王桂荃一直没有名分。但家人都非常尊重她,平时吃住都在一起,上桌吃饭自然不在话下,死后也和梁启超夫妻合葬,碑文上把她称为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梁先生到底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与众不同,特立独行。</p><p> 五四先驱们为什么要反封建?就因为那些乌七八糟的陋习,扭曲人性,畸形人伦,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用鲁迅的话来说即封建礼教“吃人”。妻妾成群就极不公平,妻尊妾卑则更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妾争取上桌吃饭,也是在反封建。</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