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眉山开展救助赋能就业援助行动</div><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探索以“就”促“救” 实现从“兜底”到“赋能”的温暖升级</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眉山日报&nbsp&nbsp2025-06-22</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6/22/ed41e0ddd795429cb0ffe72fae0309b4/2.jpg' alt='' class='page-img'/></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center!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img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6/22/ed41e0ddd795429cb0ffe72fae0309b4/02/250622b-2_s.jpg'style='display: block!important;margin: auto!important;max-width: 100%!important;'/> 群众正在企业展台前求职。</div><p> “我的腿有残疾,想找一个相对固定,不需要走太多路的工作。”6月20日,在市救助管理站举行的“救助赋能 就业相伴”专场招聘会上,58岁的李金海坐在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向企业负责人咨询招工情况。一番交谈之后,他与企业达成了初步签约意向,决定当天下午就去企业参观面试。</p><p> 腿部残疾、年龄偏大,加之还有86岁的母亲需要赡养,李金海迫切想找到一份工作,却不那么容易。这场面向低保对象、残疾人、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青年等困难群众举行的招聘会上,吉香居提供了适合的岗位,像李金海一样的人群拥有了更多就业机会。</p><p> 帮助困难人员就业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市民政局联合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残联,启动救助赋能就业援助行动,指导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延伸拓展社会救助功能,以“眉好就业服务驿站”为平台,开展就业咨询、就业招聘、就业指导等,探索以“就”促“救”,实现帮扶困难群众从“兜底”到“赋能”的温暖升级。</p><p> □眉山融媒首席记者 李幸 实习生 吴佳欣 文/图</p><p> 搭平台</p><p> 点燃就业希望</p><p> 从“等救助”到“主动找”</p><p> 看到小范走进求职人群,主动联系企业咨询用工信息,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大鹏十分欣慰。“6月16日,小范找到我们求助,他这几天都沉默寡言,比较消沉,能主动求职,说明他渐渐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刘大鹏说。</p><p> 小范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原本准备到成都打工,但到眉山的时候钱又花完了,不得已来到救助站。</p><p> “我们发现小范的务工意愿比较强烈,便没有建议他立刻返乡。”刘大鹏告诉记者,“按照工作流程,我们要根据受助人员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像小范这样的情况,救助管理站在提供标准化救助服务的同时,还会问问他想找哪方面工作、有什么技能、有哪些需求等。”</p><p> 今年,眉山市政府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切实兜住困难群体就业底线”纳入全力抓好的十件大事中。而从“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的转变,也是眉山市救助管理机构延伸拓展社会救助功能,从“兜底”到“赋能”的改变。</p><p> 6月,眉山市民政局联合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残联,启动救助赋能就业援助行动。根据行动方案,眉山将在市、县(区)建立8个就业援助服务驿站,街道(乡镇)建立若干个救助服务站点,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创业扶持等“一站式”服务,激发困难群体内生动力。</p><p> 6月20日,设置在市救助管理站的“眉好就业服务驿站”率先建立,与此同时,首场“救助+就业”专场招聘会也正式举办。“在市救助管理站设立‘眉好就业’服务驿站,既能为各类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也能辐射周边社区劳动者,打造就业服务与民政救助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p><p> “我希望能在眉山找一份工作,让生活逐渐好起来。”手捧招聘信息单,小范也期待未来生活能因工作越来越好。</p><p> 强帮扶</p><p> 织密民生网络</p><p> 从“广撒网”到“精准滴灌”</p><p> 当天的招聘会,20家市内用人单位带来产品销售、生产普工等近300个岗位,进场人员约500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40余人。他们中大多数人是低保对象、残疾人或长期失业青年。</p><p> “这样的招聘会办得很有意义,可以让我获得更多就业信息,帮我找到合适的工作。”求职青年倪梓弘说,3年前倪梓弘大学毕业,因肢体残疾就业受限,3年间,他辗转各处工作,始终没有找到适合的岗位。他说:“这次招聘会上,眉山苏小妹公司在招聘居家养老服务门店工作人员,我准备试一试。”</p><p> 在倪梓弘找工作之际,他的信息也被登记录入全市困难群众就业需求数据库。这个覆盖低保对象、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精准画像”库,将覆盖全市困难人群。而数据库背后的支撑,是一套“需求、培训、就业”的全链条服务。</p><p>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将通过深化民政、人社、农业、残联等业务协作、政策衔接、资源整合,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服务、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产业扶持以及岗位开发。“我们将针对困难群众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发实用型、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项目,如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手工制作、电商运营等,同时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培训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困难人口参与产业发展,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该负责人说。</p><p> 建立困难群众就业需求数据库的同时,我市将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场,促成就业1000人。落实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惠及灵活就业及创业群体不少于500人。</p><p> 聚合力</p><p> 共绘温暖画卷</p><p> 从“政府干”到“大家帮”</p><p> 以“就”促“救”,实现从“兜底”到“赋能”,不止需要部门参与,更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的新型救助工作格局。在救助赋能就业援助行动中,我市也建立了促进社会救助与就业帮扶有效街接机制,完成“输血”到“造血”的有效转变。</p><p> 建立促进就业、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的联动机制。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对可能因就业导致收入超出低保标准的,将给予6-12个月的低保渐退期,在渐退期内继续给予一定的救助待遇,鼓励其稳定就业。加强就业援助与失业保险政策的衔接,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p><p>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社会组织也被纳入“助力团”——眉山将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照料等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帮助。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帮扶志愿服务,如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陪伴等。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方便志愿者与困难群众对接。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开发就业岗位、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就业。</p><p> “为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等需求,我们近期将在市区打造两个居家养老服务门店,提供更加多元的居家养老服务。我们拿出相应岗位,向眉山困难群众倾斜。”眉山苏小妹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p><p> 招聘会现场,一位企业负责人也坦言:“当困难群体有了稳定收入,他们不仅是‘被帮助者’,更能成为‘传递温暖的人’,希望大家共同助力,来把温暖接续传递。”</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