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市工业园区:</div><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产才融合”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来宾日报&nbsp&nbsp□ 本报记者 吴清文 通讯员 韦书强&nbsp&nbsp2024-12-06</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6/23/5c789a0b88314af2abaf224c2f99fc77/3.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近年来,来宾市工业园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围绕“五千九百”现代化产业体系决策部署积极行动,推动园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2023年,市工业园区在自治区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其中,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能力排名第一,连续两年实现提档进位。</p><p> 党管人才:</p><p> 奏响引领发展“前奏曲”</p><p> 党管人才是园区发展的“前奏曲”。市工业园区将党管人才作为核心准则,以学习机制为基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列为“第一议题”。今年以来,园区党工委和理论中心组围绕人才专题开展学习4次,为人才工作注入了强大“政治能量”。</p><p> 园区还制定年度人才工作要点,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今年以来专题研究人才工作3次、听取汇报2次,形成党工委领导、职能部门与企业齐心协作的良好局面。此外,园区积极提升非公企业“两个覆盖”质效,新成立非公企业党组织4个,让党建与人才相融合,助推产业发展。</p><p> 以产聚才:</p><p> 吹响引才“集结号”</p><p> 园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金属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打造强大的引才“磁场”,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目前,园区人才总量超12000人,人才密度达24.5%。</p><p> 市工业园区还是人才培养的“大熔炉”。园区整合企业、高校和“工匠学校”的优质资源,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特色培训班,邀请发达地区的专家教授前来讲课,让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顺利“牵手”。今年,园区共有18名企业人才成功跻身来宾市高层次人才行列,2名服务产业发展专项人才也被引进这一行列。</p><p> 此外,园区注重“产才”协同发展,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汇聚。如今,园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超3000人。</p><p> 以才兴产:</p><p> 弹响产业升级“协奏曲”</p><p> 市工业园区全力为人才搭台,支持企业与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在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搭建“人才共育与成果共享”的桥梁。通过战略合作,广西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p><p> 在科技创新方面,广西汇元锰业有限公司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家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或瞪羚企业,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占全市的一半。</p><p> 园区还安排600万元年度预算资金用于专项贴息,35家企业入选“来宾园区贷”白名单。同时,助力38家重点产业链企业(项目)申报扶持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筑牢“保障墙”。</p><p> 产才融合:</p><p> 唱响发展新篇“最强音”</p><p> 市工业园区用心营造产才融合的良好环境,通过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走访慰问等活动,给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500余套人才公寓,就是园区给民营企业引进高校人才的“大礼包”。</p><p> 此外,园区还紧盯龙头企业“人才富矿”,引导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今年,广西汇元锰业有限公司柔性引进博士等人才,搭建起产学研平台。同时积极构建生态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今年累计申报科研项目41个,已立项16个。目前,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瞪羚企业7家,瞪羚企业保有量占全市比重87.5%。园区还有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这些都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