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林下“生金” 绿富共赢</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眉山日报&nbsp&nbsp2025-06-24</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6/24/15dfafbf2b5b4d17894b4ab7cc6d3e08/2.jpg' alt='' class='page-img'/></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center!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img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6/24/15dfafbf2b5b4d17894b4ab7cc6d3e08/02/250624b-1_s.jpg'style='display: block!important;margin: auto!important;max-width: 100%!important;'/></div><p> 彭山 林下养殖开辟新机遇 “啄”出一条致富路</p><p> □王雷凤 眉山融媒记者 马诗雨</p><p> 时值夏至,在彭山区谢家街道邓庙村,远处山林环绕、树木葱郁,眼前碧波荡漾、风光旖旎。这里是发展林下种养殖经济的绝佳之地,该村立足生态优势,把握机遇,走出了一条“以林养鸡、以鸡促林、林鸡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如今,在邓庙村2组的林地上,一群群毛发油亮、身姿矫健的生态鸡正忙着觅食、自由奔跑,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鲜活注脚。</p><p> 变荒为宝</p><p> 盘活土地生态养殖</p><p> “这片林地原先是租给业主种植藤椒的,有将近300亩,但是业主长期交不出租金,群众意见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区级部门和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林下种养殖模式,这样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还能带动村集体增收,丰富乡村振兴新业态。”邓庙村党委书记罗成国介绍。</p><p> 沿着山坡往上行几十米,一排“竹楼式”的鸡舍整齐排列。经过街道干部、村“两委”成员以及业主企业的共同努力,4000余只鸡在这里“安居”。鸡舍设有自助产蛋窝和传送带,产出的鸡蛋自动汇聚到集蛋区,实现高效收集。这种“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保留了土鸡的自然生长习性,“散养”的鸡肉质紧实、风味独特,产出的蛋营养价值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饲料支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p><p> 村企共建</p><p> 拓宽增收致富途径</p><p> 为破解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难题,邓庙村采取村企联建模式,充分整合乡村资源与企业优势,凝聚发展合力,实现互利共赢。</p><p> “我们主动对接市场资源,成功与一家公司达成合作。该公司成熟的城乡直通车实体门店网络覆盖成都各大社区,会员套餐制销售模式精准锁定消费群体,已有固定客源,为农产品搭建起稳定的线下销售渠道。同时我们也在发展电商经济,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将特色‘绿壳蛋’销售至全国各地。”邓庙村党委副书记王莹说。</p><p> 在村企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养殖基地已培育3批生态鸡共4000余只,年产蛋量高达48万枚。依托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市场口碑,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济在此项目上的收益将突破15万元。</p><p> 产业发展</p><p> 多措并举丰富业态</p><p> 为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邓庙村从品质管控、业态拓展、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稳固的产业发展体系。</p><p> “我们在鸡苗培育与疫病防控上,对接彭山区农业农村局、谢家街道畜牧站等专业力量,建立标准化防疫体系,对生态鸡进行全覆盖疫苗注射,预防禽流感等疾病。特聘2名专职兽医常驻基地,实时监测鸡群健康状况,确保生态鸡绿色无害、品质上乘。”该村星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徐雪梅说。</p><p> 下一步,邓庙村将探索“集体+企业+农户”联营模式,引导农户以劳动力、土地等形式入股,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生态鸡养殖规模扩大至1.5万余只,预计可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万余元,推动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实现“双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将依托“林下养鸡”、“听蓝山坊”非遗扎染技艺等项目,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集农事体验、非遗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p><p> 丹棱 发展林下经济 农旅融合铺就增收路</p><p> 近日,在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市民在大雅红豆杉家庭农场石斛观光园内观光打卡。</p><p> 据农场主黄相立介绍,早在2013年,他便瞅准时机,充分利用红豆杉林下空间,大量种植石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他将石斛的花、叶、茎、秆进行深加工,制成各类产品投放市场。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留住了绿水青山,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经济收益。如今,黄相立将石斛种植面积拓展至40余亩,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增收新路径。</p><p> 特约通讯员 刘敬宗 摄</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