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葫芦家庭 幸福同行(百名记者大走访)</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周口日报&nbsp&nbsp2025-08-19</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8/19/2ee6c1c79ef442f8b222d02a1dd8e46b/1.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记者 徐启峰</p><p> 鹿邑县高集乡有个省级文明村——王屯村。这里村容整洁,环境清雅,村民们在致富路上各显身手,种辣椒、种药材、种花卉……共同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如今,村里又出了一个“葫芦大王”。</p><p> “葫芦大王”名叫王凯,今年28岁。他早前在郑州打过几年工,学会了拍视频,还摸着了电商运营的门道。那会儿文玩葫芦渐渐热起来,王凯心里就琢磨开了:老给别人打工不是个长久法儿,自己回家种葫芦,做成文玩网上卖,不就是个创业门路吗?</p><p> 想到就干!3年前,王凯跑到山东聊城学手艺。聊城是中国葫芦的大本营,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5%以上,那儿的文玩葫芦更是名声在外。在聊城,王凯不光学会了咋种葫芦,还把文玩葫芦的制作手艺学到了手,对网上卖货的套路也门儿清了。</p><p> 回到王屯村,王凯流转了几十亩地,一门心思种上了葫芦。一说起葫芦,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那种“亚腰葫芦”,像老神仙的宝葫芦、《葫芦兄弟》里的葫芦娃。其实葫芦的品种很多,有300多种,长得千奇百怪。王凯地里种的就有苹果葫芦、瓜条葫芦、蚂蚁肚葫芦、节节高葫芦,都是市面上抢手的货。</p><p> 一家人精心伺候着这片葫芦田,种出来的葫芦光溜水滑、皮实肉厚、有模有样。葫芦长成了,当素果卖,价钱就不低。王凯给不同长相的葫芦起了名儿,“农村小哥”“大方向”“海参”“喜虾”……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仔细品品,还真挺贴切。一箱装几颗葫芦,能卖几十到几百块,王凯靠着网店,一天卖出去几百箱是常事,赶上好时候卖上千箱也不稀奇。</p><p> 这还只是普通的“大路货”,要是碰上天生造型奇特的葫芦,那身价可就像坐上了火箭,“噌”就上去了。“这个‘中华本捻’能值2万块,这个‘双怀抱子’少说也得1万……”王凯拿着他的宝贝疙瘩给我们看。说实话,我等外行想不通一个小葫芦咋能这么值钱,可王凯说,这讲究的是个天然稀缺劲儿,有人就好这个,市场认它。</p><p> 这么一算,种葫芦还真是个挺有“钱景”的营生。王凯的父亲王永军盘算着,脸上笑开了花:“一亩葫芦地,收成好了能落个两三万,顶上种二三十亩庄稼的收入了!”</p><p> 素葫芦已经身价不菲,再经过加工,价值更有攀升。今年葫芦长势喜人,摘下来堆成了小山。王凯一家子都忙活开了,加工文玩葫芦。爷爷管清洗,奶奶和妈妈负责“打皮”(刮掉外皮),他媳妇当主播,专管网上吆喝卖货,父亲和弟弟打包发货。王凯总揽全局,从种、管、收到对葫芦“深加工”都离不了他。勒扎(用绳子勒出造型)、压花、雕刻、烙画、针刺……这些手艺活儿,他样样拿手。不光自己干,他还带着30多个徒弟一起搞直播带货,销路就这么红红火火地打开了。</p><p> 一家人干活有说有笑,轻松自在。王凯3岁的小闺女在院子里转来转去,这瞅瞅,那瞧瞧,无忧无虑地撒着欢儿。像这样老老少少四代人聚在一个屋檐下,有活一起干、有劲一处使的大家庭,如今在村里真不多见。是这葫芦营生,把他们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日子过得热气腾腾。②9</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