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社旗下媒体:东莞日报 东莞时报 东莞时间网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朗读
解锁“人才引领驱动”的“行动密码”
黄河 来源:东莞时间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首次提出“人才引领驱动”理念,把人才的重要地位提高到了战略高度,为抓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一、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加深对人才引领驱动这一重大战略的认识。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必须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最核心的是突出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才驱动创新,在创新中发现、培养、凝聚人才,通过搭建人才与创新双向促进的桥梁,实现人才引领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要在创新实践中发掘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要树立强烈的“伯乐意识”,坚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广泛布局各类创新平台,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深化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更多人才投身创新实践搭建平台。要建立创新人才发现机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人才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每个阶段人才的教育背景、工作条件、工作成果、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多项指标,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地识别创新人才。要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氛围,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形成“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的政策环境,让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三、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要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把创新人才培养与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激励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青年人才一展身手,培养能够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大师、战略科学家等战略型创新人才。要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建设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积极参与和支持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技能型创新人才。要加强对青年人才和原始创新人才的实践培养,把优秀人才放到“从0到1”的重大科技实践中去历练,健全与人才岗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构架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

    四、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要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当前,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创新活跃,正是集聚科技和人才的大好时机,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以事业凝聚人才之“身”,把人才集聚与重大战略实施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做到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集聚就跟进到哪里,党和国家事业急需什么人才,就优先集聚什么人才,重点集聚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战略人才。要以思想凝聚人才之“心”,突出党的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人才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坚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始终坚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始终坚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始终坚持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始终坚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单位:东莞市委组织部)

     放大 缩小 默认朗读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东莞时间网